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140414 心得【閱讀】下流科學:是天性還是怪癖?從「性」看穿人性!

圖片取自網路

Todo

  1. 何謂「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Summary

  • 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性學,幾乎所有的主題都跟可推斷由基因延續(即演化)

content


第一部 用達爾文的學說來解釋
精液去除理論假說
龜頭的形狀,在於性交時插入推抽動作的「上吸」協調配合冠狀脊發揮作用,以除去他人的精子(之前留在子宮內的),藉此把先前性對手的精液舀出去。

陰莖插入得越深-也就是抽送得越深,移除的精液越多。(實驗結果支持)

射精後陰莖縮小敏感,再多抽插陰道甚至會有點舒服,以防除去自己的精子。

精液大補丸
在精液當中的化合物,最教人驚奇的是提振情緒的化學物質有許多。精液能提供射入的女性、或是口服,提供抗憂鬱的效果(實驗支持)


第二部 豐富的身體
人類皮膚狀況:青春痘和無毛猿
皮脂腺原本習慣於處理長滿毛髮的肉體,然而現在那些原本用來潤滑毛髮的油滋滋蠟質皮脂卻沒有毛髮可以潤澤,因此皮脂堆散來,阻塞了我們的毛孔,形成面胞。


第三部 滿腦子的齷齪心思
天生調皮:腦部受損使人無比淫蕩
我們討貪的重點不是要健康的人有「比較高的標準」,也不是為罪犯找藉口,而只是想要瞭解我們任何一個人控制自己行為的程度,究竟有多少是純以神經為基礎。

教人驚駭的事實是,自由原來只限於我們的基因對我們發展背景環境的適應性而已。

人類真是獨一無二:我們自慰,而且經常
精子有其保存期限,它們在產製之後,只能存活五至七而且也因為成年男人每天製造教人瞠目結舌的三百萬精子,因此自慰是一種演化策略,能夠消耗掉陳舊的精子,同時清出空間,容納更好更新的精子。

附帶一提:兩性同樣都表示在性交時會運用想像力。基本上,在某個時候,每個人和伴侶行房時都會想像某人-或某物。在激情洋溢之時,再沒有比「你在想什麼?」這個問句更破壞氣氛了。


第四部 奇特的床上伴侶
戀童癖、少年愛,和戀青少年癖:性欲的年齡偏好
少年愛Hebephiles

戀少年者,演化上可解釋為,少年具有較強的生殖能力。

動物戀人:人類性癖好省思
動物戀可能雖然十分罕見,但卻是真實的少數性導向。

美國心理學協會《睛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目前的版本認為,唯有在非人類動物的性吸引力讓人造成憂鬱的情況,動物戀才算是病態。(非人類是快樂的,就算他愛馬,也不是病態。)

性學者總是會有的延伸問題,動物戀者又怎分辨動物伴侶是「情投意合」,還是「性趣缺缺」?為什麼動物戀的男人比女人多?動物戀者是否只受性成熟的動物吸引--如果不,那麼他們算不算「動物戀童癖?」跨文化之間的差異如何?動物戀的傾向會不會遺傳。(年齡層如上一篇文章、文化是否造成差異?遺傳基因?)

性不性由你
無性戀(Asexual),對於和兩性發生性關係都無動於衷,毫無興趣。

然後無性戀者為了滿足他們的伴侶而發生性關係,他們並不因此而覺得尷尬或痛苦,只是覺得這樣就像舉祝賀或是倒垃圾一樣。

五體不滿足:戀足癖
大部份的戀物癖都有十分特定的口味,因此符合他們欲望而且願意配合的人--在目前這情況下,就是要擁有能教他們臉紅心跳的玉足主人,很難找得到。但在有些情況下,擁有較少的繁殖伴侶,而且只和非常特定的女性進行性行為,可能是繁衍成功的關係。

橡皮戀者的故事

我們正在發展中的性傾向之時,童年經驗會塑造我們成年性偏好。


第五部 女人我最大
人跡稀少的科學之路:女性射液
只是尿道腺內部和圍繞尿道陰道前壁周圍性感區相關的分泌物。


第六部 同志同志:酷兒理論
劈腿論
在能夠檢驗DNA之前的年代,當是人腦已演化形成之後,男人特別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投資其他人的基因(養別人男人精子製造出來的小孩)。相較之四あ女人因為生養照顧幼兒的諸多身體限制,因此必須演化為依賴長期男伴協助撫養子女到他們的繁殖年齡為止,因此如果他的注意力和資源轉移到另一個女人和她的子女上,就會帶來風險。

你的孩子是否準同志?成年性取向預測
「我在脫離陰道出生之後,再也沒有一點想要再進任何一個陰道的意思。」(Stephen Fry)

此外,作父母的還要記住一點,在演化生物學上,所謂遺傳成功與否,是在於個人基因傳到後來世代的相對百分比,而非光是子孫的數量本身,因此你的孩子還有其他方法,而非僅藉單調的性繁殖,貢虞你整體遺傳成功-雖然這些方法基本上並不那麼有利。例如,我不知道出櫃的歌星艾爾頓.強的近親能因這些名人親友高懸在他們的家譜上,而增加了多少繁殖代的機會。


第七部 聖經上說

老天有眼,明察秋毫 超自然監看

無神論者,我對根本沒有心智之神(至少沒有太聰明的神)這個看法,依舊毫無一絲破綻。
上帝的小兔子:信徒大勝非信徒
生養繁衍後代,是宗教信仰的一大訴求,舊約聖經裡「要生養眾多」可是一條「命令」。

人類難以想像自己心理上的不存在。象徵性的永生不死基本觀念是,在人死後還存在並且能提示此人特殊存在意義的文化器物,能夠減少人的死已焦慮。滿足人們在長存不朽文化中的心理需求。


第八部 生存實驗室
自殺是適應嗎?看情況而定:為你的基因而自殺(上篇)
自殺也可能是種適應性的天擇(演化)

想要自殺是什麼樣的感受(下篇)
波梅斯特提出的逃避理論共有六個主要的階段,所有的標準都符合之後,就可能達到自殺的頂點:

第一階段:認為自己未達標準。大部份的自殺者其實過著高於平均的生活,卻設定了不合理的快樂標準。表面上過著優渥的生活,卻無法適應失敗。

第二階段:責怪自己

第三階段:高度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本質就是拿自己與標準相比。

第四階段:負面情緒

第五階段:認知解構

第六階段:去抑。如對痛苦的承受解構了,不再生物性地害怕死亡的痛苦。

下流科學:是天性還是怪癖?從「性」看穿人性!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And Other Reflections on Being Human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68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