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 |
- 查:從靈魂到搖擺卡內基演唱會(the Spiritual to Swing Concert at Carnegie Hall)
- 查:泛藍調調(Kind of Blue)
- 買《向生命下戰帖》
summary
- 透過教育,以及自我認知,人能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天賦,將之結合,就是創造天命。
- Ken Robinson是TED X TALK最受歡迎的講師之一,主要談熱情與教育,學者出身的他做了許多研究,演講太動人,買了書回來看,書就有點累人了。多以例子說明與天命相關的主題,內容沒有架構,欠缺工具,可惜了點。
content
引言
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人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本書舉出大量例子。
定義: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
第1章 找出天賦與熱情
天命能為人類潛能賦予不同定義,在每個人身上也以不同的樣貌展現,但天命的組成元素卻是共通的。
現今服務滿足工業經濟體工作者需求的教育,灌輸給學生非常狹獈的「智力」與「能力」,同時,又高估了特定的資質與才能。因此造成學校漠視其他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非數理以外的,如體能、藝術),也忽略了這些能力對於維繫個人與社群生命的影響力。
現在定義的智力只展現於特定領域,尤其是數學與語文。
現今教育澆熄學生的創意。我們的教育系統非常注意標準答案。
潛在危機。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從事不十分熱中的工作,只為了獲得物質安全感。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十年之內就被發包到海外去了。如果你從未學習如何進行創意思考,並探索自己真正的才能,到時候你該做什麼呢?
如何發掘自己與他人的天命?這並沒有固定公式,我們並不侷限於單一天命。你可能對多個領域懷抱相等的熱情,而有些人的熱情與天資或許只限於單一領域。
但對某些人而言,數學就像詩或音樂一樣美麗動人。你必需找到自己的創造力,你要先了解自己有能力做什麼。
長久的自律,源自於個人熱情。
你能否歸屬於天命,經常也取決於是否結識其他懷抱相同熱情與奉獻精神的人。(參考第5章)
第2章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創意與革新的天敵就是「常識」,就是你完全不再花時間去理解的事。(REF 130814 心得【閱讀】嶄新的理所當然)
智力的定義是基於語文與數學推理,有一套辦法可以得出量化的結果。
第3章 誰都能飛
本章討論的範疇是個人的創造力
你可以把創造力視為「應用想像力」。想像力並等同於創造力,創造力可以將想像的過程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我認為創造力就是「發明有價值的原創巧思」。想像力有時完全是內心活動,你可以一整天沉浸於想像,卻不被他人發現。若沒有任何實際行的,就不可能被認為具有創造力。
第4章 忘我的境界
書中人物以自己的例子點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我能隨心所欲,如果我不必擔心生計或他人對我的看法,那最想做什麼?」
第5章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伙伴,可能是互相促進熱情的同好、前輩、典範、互補的人、觀眾…當然也可能是自己
你必須找到適合的族群,才有助於找到天命。相反的,如果你深深覺得與目前的族群格格不入,或許就該轉頭往他處去尋找了。
族群並不只是讓你獲得認同與互動的機會,還能給你啟發與刺激,促使你突破限制,創造更高的成就。
綜效
《七個天才團隊的故事》(Organizing Genius: The Secrets of Creative Collaboration)中稱之為「偉大團隊」,也就是興趣相投的一群人合作之後,所創造的結果遠超過其中任何一人的極限,也大於個人能量的總和。「偉大團體的功能可能是鞭策、監督,或諮商,也可能提供靈感、支持,甚至是愛。」
不會產生綜效的人群的例子
球迷之間這種共同著迷的狀態,並不能使他們成為本書所謂的族群,這類型的族群通常無法讓你因為實現自我,而到達天命狀態。
第6章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接受你的恐懼(他人的否定、恐懼被人發現自己的缺陷),但依然放手去做 (REF 《脆弱的力量》)
追求成功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自我懷疑與他人的否定。
但相較於自我批判與內心的恐懼,其實別人的批評還比較容易克服。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魚有什麼不同?
群體的好處是提供相互支持的堅強力量,壞處則是助長了全體一致的思想與行為。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
第7章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你的強項與熱情若能結合,才能踏上通往天命的路途。
威爾森一直認為,雙眼失明是「一件麻煩事,但絕非令人一蹶不振的痛苦」,他的人生態度殊為典範,帶給世人無比的激勵與啟發。他失去視力,卻仍具有遠見,也轟轟烈烈證實了生命並非由過程中的遭遇來決定,而是你面對遭遇時所採取的態度。
你必須找到適合的族群,才有助於找到天命。相反的,如果你深深覺得與目前的族群格格不入,或許就該轉頭往他處去尋找了。
族群並不只是讓你獲得認同與互動的機會,還能給你啟發與刺激,促使你突破限制,創造更高的成就。
綜效
《七個天才團隊的故事》(Organizing Genius: The Secrets of Creative Collaboration)中稱之為「偉大團隊」,也就是興趣相投的一群人合作之後,所創造的結果遠超過其中任何一人的極限,也大於個人能量的總和。「偉大團體的功能可能是鞭策、監督,或諮商,也可能提供靈感、支持,甚至是愛。」
不會產生綜效的人群的例子
球迷之間這種共同著迷的狀態,並不能使他們成為本書所謂的族群,這類型的族群通常無法讓你因為實現自我,而到達天命狀態。
第6章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接受你的恐懼(他人的否定、恐懼被人發現自己的缺陷),但依然放手去做 (REF 《脆弱的力量》)
追求成功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自我懷疑與他人的否定。
但相較於自我批判與內心的恐懼,其實別人的批評還比較容易克服。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魚有什麼不同?
群體的好處是提供相互支持的堅強力量,壞處則是助長了全體一致的思想與行為。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
第7章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你的強項與熱情若能結合,才能踏上通往天命的路途。
威爾森一直認為,雙眼失明是「一件麻煩事,但絕非令人一蹶不振的痛苦」,他的人生態度殊為典範,帶給世人無比的激勵與啟發。他失去視力,卻仍具有遠見,也轟轟烈烈證實了生命並非由過程中的遭遇來決定,而是你面對遭遇時所採取的態度。
本書中介紹的人物卻全是以積極的態度「走運」,他們的態度與實際作為配合得天衣無縫,因而能發掘機會,並自信滿滿地把握機會。
韋斯曼博士的實驗。安排兩位受實驗者去咖啡店,留錢讓他們都撿到。一位是自認幸運者撿到了還請旁邊的陌生人也喝一杯,他表示撿到鈔票也認識了新朋友。而一位自認不幸的,說他想不到有遇到任何幸運的事。
敞開心胸、接受新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刻意」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尋常的情況,你因此把世界看成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方,並善加利用某些大有可為的機會。
第8章 辯認生命中的良師
良師的功能當然是雙向的,獲得良師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卻是成為他人的良師。你甚至可能在輔導他人的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天命。
第9章 人生永遠不嫌遲
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的強度展現。因此,你有多次機會可以重新成長、重新發展,也有多次機會可以重新發揮潛藏的能力。(生命發展是非直線線性的)
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其實並非真的老化,而是退化。原因就出在生活方式。如果你已經五十歲,但勤於動用腦子與身體,吃得健康,對生命懷抱熱情。而你四十四歲的鄰居呢?他的工作有如死胡同、每天吃兩餐炸雞翅、不愛費力動腦、舉起啤酒杯就是每天最激烈的運動。我想你一定比他年輕,而且是就身體狀態而言,扎實年輕許多。
只要是著重「經驗」的領域,年紀都是資產而非負擔。
永遠充實的生命。奧克拉荷馬州的雅致生活中心( Grae Living Center)是一間養老院,他們開設托兒所與幼兒園教室,讓老人們當孩子的書伴,陪孩子念書,有人陪伴的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而老人的壽命也提升了。
第10章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砸下每一天的每一分鐘。為了追求自己的熱情,而拋開人生的職責或工作,對某些人而言實在不切實際。( REF 《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
第11章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教育對孩子的幫助
教育該做到:跨主題領域、因材施教
教育應該是引令我們找到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卻經常提供相反的功能。該如何解決呢?
真正解決教育的困境,唯一的法做就是讓懷抱教學熱忱與創意的老師獲得充分授權,並設法點燃學生的想像力與學習動機。
學科間並不是獨立,設立時應該是互相連結的。如數學與音樂、理化與歷史…都可能。
課程設計應該個人化。例如,餐飲有兩種一是速食模式(如麥當勞),雖然食物不健康,但有一定的品質保證。二是品管模式(如米其林餐飲評鑑指南),評鑑過程無一體適用的規則,由美食家進行評量,這些專家深諳門道,知道什麼是真正好餐廳,使入列的餐廳除高水準外,卻各有獨特風味。
多數教育改革的重點都是課程與評量。首先教育當局常試圖主導課程內容,具體規定學生該學些什麼。這樣的做法只是更強化已過時的科目階級制度。教育當局也更重視「評量」。這個概念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方法。因而更加壓抑教學系統的革命力與創造力。
容我在此澄清,我並不反對制式測驗的原理。我若接受身體檢查,也希望是標準檢驗方式,我要知道自己的血糖與膽固醇與別人比起來是多高,我要醫生使用標準化的檢驗與評量方式,而不是他開車上班途中自己發明的辦法。但測驗只是診斷過程的一部份,醫生必須知道如何解讀檢驗結果,並根據個人生理狀況,告訴病人該採取什麼措施。教育亦然,測驗結果而言,學生該有何措施?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的是轉型。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
教學跨領域整合,例子之一。如,十歲孩子學習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時,就在科學老師的協助下製作斷頭臺,然後由戲劇老師排演一場審判、執行死刑,甚至一邊學幾句法文,我們還「處決」了幾位老師。
預設孩子有創意的學校。一九六○年代,義大利北部的小鎮瑞吉歐.艾密利亞( Reggio Emilia)出現突破性的幼兒教育法,如今已是全球皆知的「瑞吉歐教學法」。此教學法設計孩子都有旺盛求知欲。
例子。美國賓州的 A+校園(A+ School )此計畫鼓勵老師使用的教學工具包含:概念構圖、教學主題網絡設計(在不同科目之間建立關連)、研擬特定的課堂討論要點,、設立跨學科主題教學小組,以及課程交互整合。這些學校以實際體驗的學習方鋨設計課程,使用改良過的評量工具,幫助學生隨了解自己的進步,也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之間彼此合作。學校的基礎設施不但能輔助教育計畫,還能以特殊的方式實施州政府規定的課程,所營造的環益竟也能讓學生與老師都有高昂的上課情緒。
教育的未來發展所憑籍的原則並非「一體適用」,而是「因材施材」;不是鼓勵群體思考或「去個人化」,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深入探索人類多元的潛能。
讓天賦自由(10萬冊紀念版)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 作者: 肯.羅賓森
- 原文作者:Ken Robinson
- 譯者:謝凱蒂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8/31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69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