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140401 心得【閱讀】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

圖片取自Vyacheslav Mishchenko網站

todo

  1. 加強溝通的效率
  2. 重讀part 2, part 3

summary

  • 本書主要用於商業文件寫作,特別是溝通與推論。
  • 進行分類和概括的動作三項原則:
  1. 金字塔結構中,依何一層的觀點永遠都必須是他們下面成組觀點的總結。
  2. 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具備相同的特性。
  3. 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

content


前言
加強邏輯,刻意強迫自己先想後寫

Part 1 寫作的邏輯

如何寫得更「清楚」,關乎句子寫作的結構。通常是作者表達觀點的順序與讀者的大腦處理它們的能力發生衝突。對於讀者而言,最簡單的順序是先接收主要的、更為抽象的觀點,接著他才需要去接受次要的、支持性的觀點。在金字塔結構下這些觀點的關係:
可以是縱向--亦即任何一層的一個觀點都將永遠是下面一層成組觀點的總結;
也可以是橫向-幾個觀點因為共同呈現一個邏輯論點而被歸類成一組。

只要從頂點沿著這個金字塔架構的分支往下走,你可以非常輕鬆地將這些以金字塔結構組織的觀點傳達給讀者。這些支持中心思想的陳述會使得讀者對作者的論點基礎產生質醫,而金字塔的下一層就是要回答那些問題。然後你繼續進行這個問題/回答的對話,直到你已經將所有的觀點傳達給讀者為止。

這種利用問題/回答的反應來陳述觀點,似乎是所有人的自然反應。

第一章 為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將觀點組織成金字塔
以邏輯單位看所有事物,其價值是無限大的。(亦即使用邏輯重組研究/觀察提出的論述,並能因此提出解決方案/完成推論)。

當你傾聽或閱後趁別人的觀點時,也會發生相同的「組織」現象。你會認定,同時出現的緊鄰觀點隸屬同一類,並試圖把一個邏輯模式套用在它們身上。這個模式永遠都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因為這是唯一符合人腦下述需求的結構。

大腦運作於思考、記憶、解決問題都依靠「分類( Grouping)與概括(Summarizing )」的過程。人腦裡的資訊,可以被視為由互相關連的許多金字塔所組成的巨大混合物。利用此架構,將成功傳達訊息,成為對方既有金字塔裡的一部份。

∕由上往下排序
最清楚的順序永遠都是先給予概括的觀點,然後再分別討論包含其他的個別觀點。

當你向讀者提出觀點時,讀者總是會尋求連結這些觀點的一個結構。你必須先告國他你的結構是什麼,以喃保他知道要去找什麼。

∕由下往上思考
分類Grouping後,由句子間的關係,寫出此段落,而關係即這些句子間的摘要。

進行分類和概括的動作三項原則:
金字塔結構中,依何一層的觀點永遠都必須是他們下面成組觀點的總結。
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具備相同的特性。
每組觀點永遠都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

觀點間的邏輯順序有四種:
演繹法( Deductively:如,主要前題、次要前題、結論)
時序法( Chronologically:如,第一、第二、第三)
結構法( Structurally:如,波士頓、紐約、華盛頓)
比較法( Comparatively:如,首要、次要、依此類推)

第二章 金字塔內的子結構
縱向關係
對讀者做陳述,告訴他們某件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將會自動在他們腦中引發一個邏輯問題--例如:為什麼?怎麼會?做為什麼這麼說?身為作者的你,有必要在下面一層以橫向列舉的方式回答問題,答案中同樣還是有讀者不知道的事情,由此層層往下發展,直到你判斷讀者沒有問題為直。
而讀者未必同意。
抓住讀者全部注意力的方法是,在你準備好回答讀者的問題之前,不要在讀者腦中喚起任何疑問;或是在你喚起疑問之前,不要回答任何問題。

∕橫向關係
普遍使用兩者:歸納法、或是演繹法

∕引言的敘事模式
使用引言喚起讀者心中的疑問,通常是現況與預期的「落差」,而全文就在說明如何回歸預期。
引言以故事的形式告訴讀者他已經知道的事情,而他可以期待這篇文章給他答案。

第三章 如何建立金字塔結構
由上往下法
發展衝突,想像讀者認同並說道:「是的,我知道那件事,那又怎樣呢?」

∕由下往上法
整份文件,依此寫作邏輯,讀者只需要三十秒就能了解作者整個思路,而且後面不會出現任何令人大吃一驚的其他論點。時間有限,可以快速瀏覽。

∕初學者應注意事項
遵守金字塔結構
整理清楚情境,做為引言的開端
優先用歸納法(演繹法用於「只有一個支持論點/證據」時)

第四章 引言的寫法
引言透過概述讀者已知的訊息,建立問題的切身關連性。

故事形式
故事能逐步提高讀者對該主題的興趣

∕常見模式
給予指令:提供步驟及流程建議
尋求同意:
多選一:二個以上個解決方案建議

第五章 演繹與歸納的區別
演繹推論
演繹的論點之間彼此環環相扣
直線寫出關聯性,就會又長又枯燥。與歸納法差別是,原本直截了當的論點,變成一個神祕兮兮的故事。

∕歸納推論∕演繹法與歸納法之間的差別

Part 2 思考的邏輯

(本節特別艱深,但又非常有效果,值得再次複習)

第六章 採用合乎邏輯的順序
寫作基於一個隱含的邏輯過程得出結論,必能清楚表達。而一般人文字寫作常用暗示性的方式提出結論,而不明說他們真正表達的想法。

時間順序
∕結構順序

∕程度順序
也稱為重要性順序。

第七章 概括分組論點
人們容易將只是具有一般關係,而非具清楚關係的論點結合在一起。

避免空洞的主張
就最終結果而論,有系統地闡明行動措施的必要性值得一再強調。
處理行動措施時,釐清你的想法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你自己真的採取這項行動,並針對結束時你將掌握的最終結果,有系統地闡明這項措施。

∕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

∕尋求結論的共同性
以最終結果的行動為中心,來組織你的思路。而非以你的行動類型為中心。

Part 3 解決問題的邏輯

(本篇深入但不淺出,需要讀過一次以上,融會貫通)

第八章 界定問題
利用邏輯順序找到一連串問題:
1. 是否有或可能有問題(或機會)?
2. 這個問題(或機會)在哪裡?
3. 為什麼這個問題(或機會)存在?
4. 我們能做什麼呢?
5. 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6. 頭兩個問句的答案是用來界定這個問題,問句 3則告訴你去找出問題的原因,而問句 4與問句 5則是決定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利用機會)

圖表 8-1
情境、 R2, R2
情境=我們期望的過程(情境)
衝突=它沒有給我們想的要( R1不想要的結果、 R2想要的結果)
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麼?

圖表 8-3

第九章 建構問題分析
研究前首重議題規劃
顧問公司曾估計,其所找尋的資料與分析所花的功象有整整百分之六十是做白工。最後只有很小的部份與客戶的真正問題有關。因此,在開始收集任何資料之前,先行建構問題的分析,限縮於可能的問題們之上,加速找出可能性。

強迫自己向上思考各種可能的理由,以解釋問題存在的原因,資料收集功夫在證明這些理由的對與對。可能的理由,必須透過仔細檢視有問題的領域的「結構」--即「界定問題基本架構」的「序幕」或「起點」。為這對這個結構有深刻的理解,必須運用一個適當的診斷架構。

可能的原因,我們從第六章得知,構建任何事物只有三種可能方式:劃分、回溯因果、分類。你可以使用其中一種或多種技巧,來設計診斷架構,以找出問題的可能原因。

訣竅在於,在比較高的層級分組創造一個 MECE分組,做為指引,找出下層可能進一步原因。

浸淫在他們主題的人,深度了解一個主題,往往能使解決問題的人得到更深入的見解,看到各種可能的選擇方案。

Part 4 簡報的邏輯


第十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頁面上
一般來說如果你堅抹要加上一段結論,你會希望寫些有關你所傳遞信息的重要性之展望。(但不鼓勵,因為寫好總結很難)

第十一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螢幕上
將金字塔結構落實至投影片當中

圖表 11.1

第十二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文章內
附錄A 解決缺乏結構的情境問題 分析逆推法∕科學逆推法∕產生假定∕設計驗證結果的實驗

附錄B 引言結構的例子 引言的一般模式∕困難的引言格式∕描述程序的變更

附錄C 本書要點匯總

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97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