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o
- 繼讀畢立馬行動,房間清掉1/3,大力推薦 150307【閱讀】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整理掉三分之一的衣物後,再挑戰減量衣物。
- 再擴大斷捨離的實踐,並將行動計畫流程調整,包括更宏觀的流程管理。→目前已試著在2016 CNY Myanmar trip當中實行。
Summary
本書宗旨:透過時常內省,一開始我們會細細檢視「這樣物品跟我的關係是活的還是死的?」不過漸地,洞察會變深、觀點會提高、視野會寬廣,並且能夠以這樣的眼光去檢視社會及環境,意識到入口的「可惜」。這樣的過程,就是俯瞰力。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不是山,再下一步可以是什麼
第一階段的整理物品
斷是在決定是否擁有物品時,理解清楚「物我關係」,即物品對我的利用價值;由「需要、適合、舒服」來取代「不需要、不適點、不舒服」,一開端就不擁有。
捨是對於已持有的物品,面對自我在釐清物我關係後,重新由「需要、適合、舒服」來取代「不需要、不適點、不舒服」,捨棄不需留置的。
這一段也舉例人際關係也是相同的,一開始是否展開這份友誼(斷的接口),或是重新看待友誼關係(捨)。Content
第一章 形體所呈現的「看不見的世界」~「人」之章
收拾可以鍛鍊生活能力
換個角度看「家事」。收拾與工作一樣,都需要高度的資訊處理能力。因為收拾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決定,是與生活能力息息相關的工作。
重新思考「可惜」
「好可惜」,只要把焦點放在物品上,就完全找不到剔除物品的正當性。而且即使壞了,只要修理就還能使用。可是我們真正想要珍惜的,應該不是物品,而是物品與我們的關係才對。斷捨離的目的並非丟棄。有一段時期確實會冒出大量非丟不可的東西。然而為了找回與物品的關係,並更加愛物,這是必要的階段。
篩選物品的過程=面對自我
在篩選物品的過程中,必定碰上令人忍不住對自己發火「我怎麼會買這種東西」的情況;也有淚流滿足,決心「我再也不買了」的時候。可是,篩選並不是「棄」。而是為了找回我們與物品的關係,一樣一樣重新檢討,懷著難過與自省,將東西捨去。沒錯,「捨」就是面對自我。
比起由別人決定的「商品價值」,會更加重視自己打從內心決定的「利用價值」。要接納物品時,自然會變得更加慎重,不會輕易收歸已有。
選擇人際關係也是同理:我會選擇這個人當朋友嗎?
物品反映出人際關係與自己
會令人猶豫的東西不要買,人之所以會猶豫,一定是有理由的。
第二章 超越幸與不幸的「更深沉奧祕的世界」~俯瞰之章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有意識地生活的態度
關照本身,帶來自覺。人都有負面感情,悲傷、憤怒、嫉妒,與其當下就去處理這些感情,不如直接接納這樣的自己,反而來得輕多了。坦然認知這是源於嫉妒的不舒服,而不是「不可以嫉妒」,讓感覺來代替自己,認清現狀。
不計較幸與不幸的我
「我想要…」這裡的主詞是「我」,我說出來之後是否代表的是自己想著無法確信的事,是否是期待依賴他人的。
人事物與一切相通的自在力量「俯瞰力」
時常內省。一開始我們會細細檢視「這樣物品跟我的關係是活的還是死的?」不過漸地,洞察會變深、觀點會提高、視野會寬廣,並且能夠以這樣的眼光去檢視社會及環境,意識到入口的「可惜」。這樣的過程,就是俯瞰力。
脫離被制約的主觀意識,而重啟客觀審視自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
斷捨離後產生俯瞰力的過程,第一階段是「自覺」。簡單說,就是「我為何擁有這種東西」的意識感覺。這是能夠開始客觀看待自己的階段。如,開始對自己的家,或是去別人家時會感覺異樣,例如:「這麼奇怪的東西怎麼會擺在玄關?」
斷捨離因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以它偶然成了一種「整理術」,但或許它也可以偵芾來自於瑜珈的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的一種透過物品的實踐哲學。它是將所有人各自不同的可貴「知識」與「經驗」做有機結合的智慧。可以把知識和經驗立體化的就是實踐,而讓我自正確執行實踐、源自於無意識的資訊就是智慧。所以斷捨離才要從住處的整理開始做起。
三分法則,是將物品連續進行「大、中、小」三種分類的方法。先分出大類,後才依需求與否進行細部分類,它也適合用在整理想法。如,可做為判斷資訊的三分類可為:我判斷正確的資訊、我判斷可疑的資訊、我判斷不清楚的資訊。
第三章 重新整頓好看得見的世界~命之章
俯瞰力:(斷捨離)心靈實踐篇!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遠的觀點、更寬廣的視野,成為具備決斷力與行動力的快樂人!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8-27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257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