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150519【閱讀】我讀 2 (2010)

圖片取自網路

Todo


  1. 買書:毛尖的書、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傅月庵,詳細列出一個人出門獵書的時候都應該帶些什麼。)、舒國治



Content



別對我撒謊


臨終者的孤寂——死亡並不孤寂
現代人追求的生命意義是一個被封閉起來的個人形象,為一個人生命的終結是他自己的事情,這使我們在面對死亡時感到堂孤獨。不僅社會孤立了臨終者,臨終者自身的人格也是孤獨而扭曲的。

但其實,死已並不是這樣的,死已沒有什麼祕密,它只是人生的終點,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們不再壓抑死亡,我們的孤獨感也許會減輕很多。


孤獨六講——人永遠孤獨
孤獨沒什麼不好的,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不會發光,而孤獨是飽滿的。

儒家文化忌談隱私,或者說不允許人生活有私密性,不允許別人孤獨,要把別人從孤獨中拉出來接受共公的檢視。甚至因為害怕孤獨,我們被迫不斷表白,證明自己並不孤獨。

《孤獨六講》將中西方古典哲學加以比較,說明愚的孤獨也是一種哲學的孤獨。希臘哲學推理和思辯的過程視為哲學的重要一環。存在主義哲學最愛用的字眼是”荒謬”,荒謬代表著不合理,生命中的荒謬情景恰恰是激發人思考的最好時機。
而在儒家文化中,都把荒謬情景的思維過程省略掉了,而把思考後得出的結論直接告訴你,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聽後照做就是,不必有太多反思。
所以受過西方啟蒙教育的孫中山在臨終前諄諄告誡,如果民眾沒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就談不上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強大。


夠了!創意


本質或裸體——裸體是文化概念
為什麼中黃藝術沒有裸體,或者沒有畫過比例和結構都正常的人體圖?

中國人並不追求本質的不變,反而認為人是在自然環境中不斷變化的,人與身邊所有事物的關係也在變化中。所以中國的人物畫更強調衣袖如何飄動,衣服的皺褶迫條怎樣體現出一個人的氣質。





我讀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